学习心得

熊湘玲: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认识

[日期:2017-10-24]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重大理论判断,对于认识新形势下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势,更好地进行治国理政新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习近平做出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有哪些?所谓“新”具体反映在哪些方面?它的指导意义是什么?作为一名党务宣传工作者,必须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在宣传工作中加以运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准确把握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可见,这一论断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做出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基本建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其中,列宁将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正式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而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既然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根据其发展程度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是一个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这就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践过程中,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总结国内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经过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十七大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确立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基本路线、行动纲领等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以“四个全面”基本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绘制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在这些指导思想引领下开启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改革攻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均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涌动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也面临着全新挑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在总结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做出了中共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发展和完善这一伟大事业提供理论基础。

二、充分理解这一论断的内涵和外延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关于“新”所表征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在唯物史观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框架下去理解它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社会主义优越性彰显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外延。

根据唯物史观,“新”体现在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范畴发生了深刻改变。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产力不能再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随着“四个全面”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进行调整,不仅生产关系方面酝酿着深刻变革,上层建筑领域也在经历着以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为引领的深度改进。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体现在“三步走”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通过十八大以来五年不平凡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我国即将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始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新”的外延来看,体现在多个层面所彰显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所揭示的三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可见,综合国力和民族地位的提升,人类社会发展模式领域的突出贡献等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注解。那么,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民族自信、中国方案等名词,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一切新的突破,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外延。

三、正确认识这一论断的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作出的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最新解读,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是其理论意义所在。

  同时,它也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成果进行了高度肯定,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自信和集体智慧,对召开党的十九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立足这一论断,有助于党的十九大制定行动纲领,做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安排;有助于全党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有助于巩固“四个自信”,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热点专题
    1 2 3 4 5